摘要:根据汉服复兴运动数年来的发展脉络,笔者曾提出汉服群体大致形成了三个流派,即重视民族性者、倾向礼仪风俗者和展现服饰美感者,他们分别对应的是汉服的三种特点——民族、礼俗、审美。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可见,汉服化自于天地的结构里,也包含着人们应当践履本于天地之道的道德。
外圆而内方,圆润而刚强,方正而厚重,汉服所载之道也。
二、君师者,治之本也。圣贤制礼,以安天下。圣贤体察到了天地人的大道,为了弘扬之,便以衣冠承载道的器物,以礼仪为弘扬道的方法。
衣冠整,而礼仪齐,人们了解并认同了衣冠,才能体悟到礼仪本于人情、整饬人际与和合天人的作用。
三、先祖者,类之本也。礼学三本的这一本是类别之本,体现在汉服方面则是指汉服具有的民族性。
1、本于民族:在汉服复兴的历史中,民族性始终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很多同道来说,可谓是他们投身于汉服事业的原动力。
2、进于文化:汉服连同它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礼仪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与个体的生命历程融合为一体。
汉服,是汉、人的第二层皮肤,它给与了我们特有的仪表举止,框定了我们与其他族群的区别。
3、达于博远:古人讲华夷之辩,乃是认为华夏为有道德礼义的文明人,夷狄是道德礼仪教化之外的野蛮人,
华夏是高于夷狄的天道化成之民,天生担负着弘扬大道教化万族的使命,而非与其他族群同一性质的民族。
我们之所以将华夷之辩错误的理解为民族主义,是因为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时,
中国已经没有道化天下的恢弘气度,华夏已不存在,中国沦为苍白的地理和政治概念,汉、人只是与满人、蒙古人等并列的民族了。
对民族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否定汉文明的普世价值,对普世价值的弘扬,也并不意味着否定汉、人的民族性。
不同的族群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打上了原创族群的烙印,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民族性的文化。
譬如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大量吸收了儒家与道家的理论,演化为汉传佛教,但是仍然保留着果报、轮回之类的印度色彩。
又如基督教,即便现在成为世界性宗教,也仍然延续原创者犹太人的一神教意识和人类原罪的教义。
同样,也不存在没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性,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民族长久立足于世,它的民族性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谈起某种文化的时候,必然意味着含有民族性的一面,而谈起民族性的时候,也必然指向某种相应的文化精神。
华夏复兴,本于民族,进于文化,达于博远,再现华夏雄浑而恢弘的泱泱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