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礼仪的重视,这其中就包括对祭祀的重视,祭祀不仅是十分重要的仪式活动,更是人们期望通过这种仪式借用神力达成自己的愿望。而祭服就是在祭祀是所穿的服装,是礼服的一种,也是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宗教观念淡薄的华夏祖先祭祀的主要对象无非就是“天、地、人”三类——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等“天神”及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地袛”,另外还有先王、先祖等“人鬼”。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王百官皆穿冕服,到了后世,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冕服早在夏商两代已有,周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较为完备的章服制度,并成为后世的典范和源头。周代特设“司服”一职,专门掌管君王的穿著之事,根据不同的祭祀对象,选择不同的衣冠服饰。按周礼祭服共有六种,合称“六冕” 《周礼》原名《周官》,后汉郑玄作注,称为《周礼》。遂致此后与《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而传世。其中《周礼》所载的六冕之制,是经史所始载历代冕服规制所承传之完整的载文。作为最隆重的礼服,其中涵有“礼治”与“德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历代冕服制度的影响至为深远,乃至奉之如圭臬。法家治世、崇尚实用的秦曾废除六冕,只有一套上下皆黑的祭服,称为袀玄(《后汉书舆服志》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减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一直到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明帝即位后,才下诏礼宫博采《周礼》、《礼记》,对周代祭服整理出个头绪,重新颁布了冕服制度。 魏晋六朝各代帝王开国建元都定服制,所用祭服大体上仍承袭东汉制度,直到北周时,才花样翻新,搞出了一套新的名堂。如将皇帝冕服,从6种增加到10种。华夏衣冠服制也总在社会变动的冲击中不断波动,而周制冠服制度总是后世效法的经典蓝本,对于礼服尤其如此。隋代结束了自汉末以来360多年分裂的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冕服制承接汉魏,并增加了大裘冕制。唐代因袭隋旧,只稍作了一些改变。宋代是崇尚礼制的时代,三番五次颁订服制,并进行修改,在二十四史的《舆服志》或《礼仪制》中,宋代的冠服制度最为繁缛。其中祭服占很大比重。 明代刚刚建都立国,学士陶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奏请皇帝制定祭服。无奈开国君主朱元璋认为古制太繁,只允许在祭天地、宗庙等特大典礼中,根据汉唐制度采用衮冕之服,其余大小祭祀一概不用。即使是衮冕,也只有皇帝、太子、亲王、郡王及世子可备,冕服自此成了皇室的专属。 清代从明朝手中夺得天下,为了强化异族统治,武力迫使汉族服满服,传统的祭服制度只有十二章纹被保留下来,运用到皇帝的服装之中,其余多荡然无存。
纵观历代冕服发展,冕服由冕和礼服组成,根据典礼的不同场合,总有六冕。六冕的内容如下:
1.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冕、中单、大裘、玄(黑里扬红)衣、纁裳(黄中并赤),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2.兖冕(王之吉服):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3.薜冕(王祭先公与飨射):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4.毳冕(王祀四望山川):冕、中单、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5.希冕(王祭社稷先王):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6.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冕、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Xì)等相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王有六冕,后有六服。周制掌管王后的穿着则为“内司服”《周礼 天官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其中前三种用于祭祀,后三种用于朝会。袆衣、揄狄,阙狄,都以翟鸟为纹饰,所谓“三翟”(汉郑玄注:“狄当为翟。翟,雉名……”)。 所用衣料为黑色纱榖,为了衬托出衣上的纹彩,特地在衣内缀一层白色夹里,即《周礼》所谓的“素沙”。与这些服装相配用的还有大带、蔽膝及袜舄等等。
参考《通典》对六服的注释:
1.袆衣:玄色。刻缯彩绘翚文(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的纹饰)从王祭先王服袆衣,王着二章纹的希冕。 袆衣是皇后最高形制的礼服。 2.揄翟:青色。刻缯并彩画摇的文饰。后从王祭先公服揄翟,王着七章纹的薜冕。 揄翟也是皇太子妃最高级别的礼服。 3.阙翟:赤色。只在缯上刻出文饰,而不彩画。后从先王祭群小祀则服阙翟,王着衣无章纹、裳仅一纹的玄冕。 4.鞠衣:王后亲蚕礼的礼服。“黄桑服也,色如曲尘,象桑叶始生。月令:‘三月,荐鞠衣于先帝’,告桑事。” 所以,自然是桑黄色了。 6.褖衣,御于王之服,亦以燕居,其色黑。不过也作“士妻的命服”讲。《礼·玉藻》:“再命褘衣,一命襢衣,士褖衣。” 《注》“此子、男之夫人及其卿大夫士之妻命服也。……诸侯之臣皆分为三等,其妻以次受此服也。……侯、伯、子、男之臣,卿为上,大夫次之,士次之。褖或作税。”
周制六服是后妃礼服的模式蓝本,后世在此基础上或有变易。唐武德令中,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命妇的六种服装有翟衣、钿钗礼衣、礼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钗礼衣。
宋代命妇随男子官服而厘分等级,各内外命妇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皇后受册、朝谒景灵宫、朝会及诸大事服袆衣。妃及皇太子妃受册,朝会服褕翟。皇后亲蚕服鞠衣。命妇朝谒皇帝及垂辇服朱衣。宴见宾客服钿钗礼衣。命妇服除皇后袆衣戴九龙四凤冠,冠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加左右各二博鬓(即冠旁左右如两叶状的饰物,后世谓之掩鬓),青罗绣翟(文雉)12等(即十二重行)外。 洪武四年,因文武官改用梁冠绛衣为朝服,不用冕,故命妇亦不用翟衣,改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珠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衣为燕居之服。后又作多次微调,直到这种后妃礼服的使命最终结束。
古代的中国对于不同的阶级所穿的衣物,出行的规格仪仗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和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就连祭祀,也是需要看阶级而定的。等级越低,允许崇拜(缅怀)的祖先越近 -----百姓无权祭拜(缅怀)远祖,所以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他们在当时那个艰苦的年代就已经能够做到如此地步,更不用说在技术发达的现代了。我们不缺智慧,也不缺动手能力,唯一能决定的,是看你是否有决心,有毅力做下去了。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江浙沪网络推广,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www.seokaowo.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