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服婚礼、汉服开笔礼、汉服祭祀大典……随着传统文化回归潮的持久不衰,形式多样的汉服“秀”在中国内地频频上演。
西安民俗专家王智认为,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族群都开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各个族群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寻根。汉服热、读经热所引发的“传统文化回归”对中国社会不无裨益。当然,“汉服”也不应成为中国人回归传统的“不二选择”。
建议
可穿汉服出席重要场合
西安电视台编辑陈曦说,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大体自清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开始失去着装自由。相比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服饰,曾以衣冠而自豪的汉族人不免会陷入无尽的历史惆怅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情况,才有民间回归传统的呼声。”张志云认为,全球化和本土化本来就是一对矛盾,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目前全世界服装基本趋同,但韩国、日本人在一些很隆重的场合,穿的是自己传统的服饰,这样就很好地处理了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
张志春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多重要的大规模的祭典活动仪式逐步开始恢复,在这些传统的祭典仪式上,汉服是比较合适的款式。在体育、文化活动中,包括大学生本科、硕士毕业的学位服饰,汉服都可以介入、融入,甚至可以取代以西方学位服为主体的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