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老的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体民族汉族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以交领右枉、宽衣大柚为特点的“汉服”,在中国曾经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今天我们寻找可以作为“国服”的服饰,“汉服 "应是...
古老的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体民族汉族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衣冠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和价值。以交领右枉、宽衣大柚为特点的“汉服”,在中国曾经延续了几千年,因此今天我们寻找可以作为“国服”的服饰,“汉服"应是首选。在推行“汉服”的过程中,政府、媒体、服装行业应相互合作,尤其是设计方面,对“汉服”应该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设计出有时代风格的“汉服”。这样“汉服”在切入生活的同时,便可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国服”。
一、国服的概念
“国服”一词近几年常有耳闻,与之同被人们提起的还有“华服”、“唐装”等。虽说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开始关注 温饱以外的事情了,但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国服”这个词还是很陌生的究竟什么是“国服”?专家们各有解说,清华大学教授袁杰英认为,“国服”是一国之服,是国家形象的表示,应该既别致又鲜明、 耐看。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认为, 在当代汉语中,“国指约定俗成或由国家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礼仪象征和标识作用的服饰。韩国弘益大学的琴基淑以韩国国服为 切入点分析了普遍意义上的“国服”概念,她认为,传统服饰和国旗、土特产、动物、植物、建筑、饮食一样,是国家的象征物,“国服” 表示着国家的象征和记号,可以包括礼仪服、日常服和制服等形式。
“国服”应具有该国家的文化理念或政治色彩,传统服饰因素及普通人所穿的服装亦成为国服的基础,“国服”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性的服饰,因此在历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服及民俗服成为其根底。另外,“国服”理应反映现代服饰因素,应该说在并不遥远的年代,我们还有自己的“国服”。孙中山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了表示与旧王朝的决裂,颁布了《服制条例》。1929年,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同年,国民党举行“奉安大典”,将国父孙中山的灵柩从当时的北平迎往南京前,公布的服装条例,选定了旗袍为“国服”。中山装作为“国服”,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70年代:解放前共产党的革命队伍,如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的军服都是由中山装变化而来,解放后中山装又成了各级官员的制服,到了文革期间,中山装更加普及,而且跨越了性别界限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服”,倒是旗袍被当作破 四旧的对象而遭抛弃(图1),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声匿迹了,经历了文革的特殊年代之后,中国打开了国门,在眼花缭乱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还没来得及建立或修复自己的文化,便一下融入了世界文化的潮流之中,因此中国人从此便没有了“国服”。
二,汉服的兴衰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王公贵族髙冠博带、百姓锦衣绣襦。在穿惯了亚麻 服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精美如画的华衣简直就是“旷世奇服”—— 这便是“汉服”,“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指明末以前,在自然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汉服”有着和华夏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也是区别于他族的标志,历来就有“齐民心,别夷狄” 的作用。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地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其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其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都拥有共同特点:即右衽、大袖、 深衣为典型代表。
“汉服”的款式,总体而言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 柔美流畅、飘逸灵动,而且交领右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图2、图3)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追求的是衣随人动, 流露出来的自然之美,体现了汉民 族柔静安逸、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其中汉族古代的袍服最 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抱服的主 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形制简单,强调宽松造型,预留身体空间,遮掩身体曲线,与西方那种极力突出身体曲线,突出流畅线条的张扬风格迥然不同。然而,今天我们曾有的服饰文明已被遗忘,对汉人装束的记忆仿佛只有长袍马褂和旗袍了(图4),造成汉民族这种悲哀的主要缘由,正是由于汉王朝统 治的中断。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淸王朝从顺治时期开始成了全中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