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时常会觅见或翠袖红裙、绮衣锦裳,或宽袍广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
在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头、熙来攘往的寻常巷陌,时常会觅见或翠袖红裙、绮衣锦裳,或宽袍广袖、青衫白褂打扮的青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汉服早已从小众青年群体的文化表达符号逐步走入大众的审美视野。在审美变化的背后,回避不开的是蕴含在汉服中绵延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推动青年群体走向潮流前沿。
火花:质疑和坚持的碰撞
26岁的皇甫月骅在2009年第一次穿上汉服外出时觉得,这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才能做到的事。她的挑战来自家人和旁人不解的目光。
近十年过去,她的感受变化很大:更多青年喜欢并穿着汉服,更多人不再认为着汉服是奇装异服的展示或者哗众取宠的表演。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它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兴盛于明朝,经手绘纹饰、裁剪、缝制、熨烫等工艺,集独特的染、织、绣于一身,以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为主要特征,是“华夏文明”“礼仪之邦”在服饰上的投射,呈现出中国风和东方美学。
如今,不仅中国学生经常着汉服举办 ,再到清明踏青、中秋赏月。
可以说,诸多青年以汉服为起点,一点一滴地了解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学习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传统技艺,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悦说,起初接触汉服是出于对美观的考量,装扮上华美的汉服,可以拍出为人称道的照片。可连她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一过程中,她喜欢上考据汉服,通过翻阅古籍,她不断学习不同朝代服饰的特点,还经常帮汉服卖家找错。
皇甫月骅介绍,协会中很多青年开始选择汉服一部分是源于审美和前卫的追求,而更多的青年在这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北京汉服协会名为“含章”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已开展一年,活动以填词、刻章、作画等多种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目的就是希望由汉服延伸到文化,吸引更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和而不同”地分享交流。
尽管给所有穿汉服的青年找到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是比较困难的,但既然有这么多的青年愿意穿上汉服,说明他们从心底里悦纳汉服。这也与蕴藏其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结难以分离。青年对于历史的尊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恰巧通过汉服这样的载体得以呈现。
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青年对汉服的热情,以及醉心古典风格的装扮,反映了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青年的认可与挖掘,这是一种不断壮大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也是传统文化活力复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