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
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从西安华服日回到武汉没几天,新东方学校英语教师叶茂意外地摔伤了腿,一直卧床养伤。但他闲不下来——稍不留意,那个20多人的天汉网(全称为天汉民族文化论坛)聊天群,就积攒几十条未读信息。
群里的成员都是十几年前就活跃在一线的汉服爱好者。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互称同袍,出处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天汉网在2004年成立,是早期汉服爱好者交流的主要阵地之一。2009年后,因技术原因,天汉网暂停服务两年。一些人加入其他民间组织继续汉服活动,也有人逐渐淡出汉服圈。2011年起,叶茂和一些热心同袍重建了天汉网。但此时,自媒体逐步取代论坛,天汉网已经找不回当年在汉服圈的江湖地位了。
4月17日,叶茂以天汉网站长的身份,受邀参加华服日的文化研讨会。这是由共青团中央、B站、东家APP共同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华服日,是少有的有官方背景的汉服活动,是汉服圈的一件大事。活动前几天,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华服日现场,很多人见到叶茂,格外惊讶:“没想到天汉网竟然还活着1
十几年前,大家时常聚集在天汉网讨论汉服,发表观点。十几年过去,他们有的创建了产值千万的汉服品牌,有的成为民间汉服社团管理者,有的从台前退居幕后搞理论研究。
如今活跃活动一线的,大多已经是90后了,有从国外赶来的留学生;有的全程在短视频网站上直播;还有的在网上,针对商家、持异见的同袍掀起一轮轮的骂战——无论是十几年前,还是十几年后,汉服圈里的口舌之争始终没有停止。
秀衣与考据之争
4月中旬,B站放出中国华服日宣传海报。海报上,两位女孩身着汉服,染着蓝色头发。
2015年6月22日,汉服爱好者采娈(左)参加女子及 、韩服、影楼装、古装等词语摆在一起一直皆为禁忌。”汉服爱好者穆紫臻称。
汉服运动初期,很多不了解汉服的人常用古装、戏服等词语代替汉服。“让外界认识汉服,准确叫出汉服,是早期(同袍们)在做的事情。”面具说。
而实际上,很多人正是因为喜欢古装而入圈。黑猫小时候非常迷恋古装,和妹妹计划着买古装去公园照相。她在淘宝上搜索古装,看到一些衣服后面写着“汉服”,从此入圈;饼饼则是因为喜欢电视剧《大汉天子》里的服装;紫菀小学时读《红楼梦》,看到描写史湘云的服饰时,仅款式名称就用了28个字,从此对古代服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个衣服有没有获得审批”
北京汉服协会有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每年11月22日的汉服复兴周年纪念。这一天,成员们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去年,北京汉服协会设计了10条出行线路,共有400余名同袍参与。“这个活动听起来特无聊,但是最早的时候,第一批(同袍)想告诉别人有汉服这样一个东西,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穿一身汉服上街。”李晓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