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人形容服装是历史的镜子,此话非常恰当。不同时代的不同穿戴,都反映着那个时代鲜活的生活。一种服装名称的后面,固然有一定含义,而更深层的意义恐怕并不是穿着本身,而是服饰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我们不妨一起去了解这渐进、传承的中国传统服饰。
曾有人形容服装是历史的镜子,此话非常恰当。不同时代的不同穿戴,都反映着那个时代鲜活的生活。一种服装名称的后面,固然有一定含义,而更深层的意义恐怕并不是穿着本身,而是服饰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力量。我们不妨一起去了解这渐进、传承的中国传统服饰。
衣裳之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易·系辞下》中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天人合一、阴阳交济的思想:乾为天,为阳,为玄;坤为地,为阴,为黄。象征乾坤的衣裳经人服用后天下即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史记》中也有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早在五千年前,华夏先民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饲蚕和丝防,使人们告别了树叶蔓草为衣的初级装束,开始进入日臻完备的衣冠时代。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礼记·春官》中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记载了不同仪式应该穿不同服饰,并根据仪典的性质、季节等决定纹饰、色彩、质料的选用。 的、着短衫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明代废弃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对官员百姓服饰的态度从“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襜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到“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这种服式的制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饰制度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以后数百年内冠服制度未曾有变,并且明代服装形制在此后的戏曲剧装、民间婚俗中得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