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点赘肉别慌张,杨贵妃照样迷死唐明皇”!唐代女性衣着,就是温庭筠所谓的“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小袖长裙的“
,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款式,但是作为最隐秘最贴身的衣物,汉服爱好者们又知道多少呢?其实看似保守的古人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穿内裤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热爱传统文化的国人喊出了“复兴汉服”的口号,意图恢复传统的汉人衣冠。
端庄儒雅、飘逸大气的汉服确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过谈到复兴汉服,有个问题可能许多人都忽略了:在传统的汉服体系里,怎样的内裤才是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内裤……
内裤这种私密的贴身衣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最原始的内裤是用坚硬的果壳或坚韧的兽皮制作而成的“铠甲”,以便保护原始人类至关重要的“软肋”。在非洲一些原始的部落里,那里的男性们还穿着这种充满了粗犷野性的原始“内裤”。
而在我国汉朝以前,汉服是没有配置“内裤”这种衣物的。
从商朝开始,我国传统服装“上衣下裳”的形制就已经基本成熟了。所谓的上衣下裳,是由上半身的“衣”和下半身类似裙子的“裳”共同组成。由于古代的上衣比较宽松,可以遮盖住下身“裳”,所以古人不穿内裤倒也不会太过担心春光乍泄。但如果动作幅度太大或举止不合礼仪,难免会丑态百出。在那个时候,古人的标准坐姿都是跪坐,而将两腿摊开坐在地上的“箕坐”坐姿则会将裙底风光彻底地暴露在他人面前,是极其傲慢无礼的行为。
不管是穷裤还是绔,对于底层人民来说都不够接地气。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犊鼻裈(dú bí kūn)才是最好的选择。犊鼻裈是一种短小的三角形内裤,和现代的三角内裤看起来很像,只是要宽松一些。由于犊鼻裈属于贴身小衣的一种,轻易不会暴露在人们面前。不过古代的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行动方便,常常只穿着犊鼻裈在外奔走劳作。成功勾搭寡妇卓文君的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曾经穿着犊鼻裈和奴仆们一起干体力活,搞得岳父大人颜面大失。
宋朝之后,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和市井文化的发展,春宫画也广泛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研究古代贴身衣物的珍贵材料。而在现存的古代春宫画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时的上流社会男女们似乎很少穿连裆的内裤。当然了,就算开裆的内裤也很少穿……不论男女,衣裙底下都是两条光溜溜的大腿,想想还挺浪漫的。和现代人的观念相反,穿连裆内裤这种事儿在当时是很无礼的行为,毕竟连裆裤这种东西是习惯骑马放牧的游牧民族最早开始玩的,而华夏子孙穿“胡服”自然被视为野蛮无礼的象征了。从明朝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吊儿郎当“,其实原来写作”diao儿锒铛”,至于为何锒铛,还不是因为两腿之间坦荡荡……
日本人以唐装为蓝本,改造出了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和服,也保留了汉服不穿内裤的传统。在古代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上层阶级,内裤不仅不方便解手,还会成为真菌和阴虱滋生的温床,严守华夷之辨的中国人更是对来自游牧民族的连裆内裤敬而远之。由于缺乏现代的三角内裤,民国时期的时髦女郎们穿的旗袍,开叉是不可能开到腰的。如果真的那样做的话,不是露出老式内裤的布边,就是要冒着春光乍泄的风险。
国人普遍穿上现代样式的新式内裤,那是更晚些时候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