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领右衽,是
标志性特点。
祍,本义衣襟。衣服前襟向右掩,为右衽;前襟向左掩为左祍。
右衽,是古代中原汉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左祍,则是少数民族的服装装束特色。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为证。
另外,左衽也被用来指死者,在陪葬的壁画和绘画先人的画像中,使用左衽,以示阴阳有别。
右衽的由来
左阳右阴说
古人以坐北朝南、面南而坐为尊者。南方主火,阳气聚集,而北方主水,阴气聚集。如此而来,以天顶为分界线,东方(左边)是太阳上升之位,阳气上升,而西方(右边)是日落之方,阴气上升,故左阳右阴。
另外,早在神话时代,盘古开天辟地,身体化为世间万物,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这也就对应了左阳右阴的说法。
从穿衣者的角度看,右衽正是左襟压住右襟,也即阳气大过阴气,是为生人,反之,是死人。
汉代尊右说
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方位崇拜。汉代以“右”为尊,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同样,右尊左卑也表现在建筑住宅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右,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左。因此,汉服才有右衽的衣服制式。
右衽实用说
《礼记·丧服大记》疏曰:“衽,衣襟也。生乡右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向左,示不复解也。”
交领向右,在右侧系衣带,向左就在左侧系衣带。从习惯上讲,大多数人更习惯在右侧系衣带,才有了右衽的传统,出于方便实用的角度出发。
意树以古为礼,在中国风服装设计中,大量运用和保留了汉服右衽的设计元素和创作身影,遵循华夏传统服饰文化,深谙中华传统哲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