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准大学生接触社会形式新颖
网上开店做汉服 博物馆里画纸扇
考上大学,这个暑假应该好好歇歇了吧?不少准大学生给出的答案却是“No”。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利用暑假接触社会,而且,不管是打工还是创业,形式都十分新颖。
高中时期迷上汉服的范虹宇近日在“咸鱼”网络交易平台上开了个店,售卖自己手 爱好者前来联系和询问,想要购买的人排起了队。但范虹宇每周只接两单,她更希望自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慢慢“打磨”每一件汉服。
为了确保质量,范虹宇还找来了裁缝师傅帮忙,每当制作遇到瓶颈,她就找师傅们咨询,从而加以改进。她的汉服定价在100到200元之间,扣掉付给裁缝师傅的工资,每卖出一件衣服实际只能赚二三十块钱。
制作过程中,范虹宇细心地用手机把制作全程拍摄下来,方便客人的监督。她还把这些视频传到网上,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汉服、喜爱汉服。
即将就读晓庄学院的于秋彤则在南京科举博物馆的茶馆里打起了工。
老板要求于秋彤在卖茶叶时要讲出一些专业知识,但对于这个喜爱中华茶文化的姑娘来说,这并不算一件难事,“我平时就懂一些茶文化,看过不少讲茶道和茶叶的书,也看过很多相关的视频,所以感觉挺轻松的。”
上个月的15日和28日,分别有两批来自台湾的大学生旅游团来博物馆参观,于秋彤都主动报名参与了接待工作,她需要和其他接待员带领来访者了解南京本地文化和科举知识、茶艺、毛笔字文化、雕版印刷等。
第一次参加这样活动,于秋彤有些紧张,为了做好工作,她提前去学习了如何拜孔子像和做纸扇,“扇子分为扇骨和扇面,在扇面写好毛笔字或画好画后,将扇面稍折叠,拿出扇骨,将扇骨上两根大骨向下旋转……”提前做过功课的她,在提起如何制作纸扇时滔滔不绝,显得细致又熟练。
“做纸扇画扇面的时候,有的人特别认真,在手机上搜了别人的毛笔字慢慢临摹;但也有人用手蘸了一下墨团,在扇子上印了个手印就结束了。”她认为这是她打工过程中很好的收获,“在这里可以遇到很多不同的人,既增长了见识,也提高了和人沟通的能力,这能为我以后上大学、走向社会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