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统一了很多制度,就连身穿的衣服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样式。
秦朝服饰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大家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里面反映秦的颜色是黑色。秦朝为什么这么"尚黑"呢?原因是秦时代,是中国服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认为周朝属于火德,既然秦朝取代了周朝,就应该取能够克服火德的水德,也就是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于是秦朝尚水,而水又对应着黑,所以衣服、旗子都崇尚黑色,又由于水属阴性,他就把所有的法律规定都设置得十分苛刻,认为这样就是顺应了天意的安排。
黑色的服饰主要用于大型的祭祀或者盛大节日中穿着,而且只有贵族男性才可以有穿黑色服饰的权利。而一般庶人男性着白色交领长衫,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清楚的服色划分,看得出秦始皇对于统一的理解不单单是地域统一的局限性,而是大一统的理念。
而对于女性服饰的要求就没有严格的要求。嫔妃主要已华丽漂亮为主,服色没有五行思想的束缚,完全靠个人喜好。
对于佩戴的头冠秦始皇也做了严格的规定。这里也主要是已男性为标。冠是贵族士大夫或三品以上官员佩戴,同样以黑为上。而平民则束髮髻,或戴小帽、巾子。
秦朝的服饰没有太多的装饰,贵族主要以花边修饰。而平民百姓就没有过多的修饰,主要是素衣。
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的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后,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和美感的效果。秦朝多为这样的服饰,基本上延续了战国服装穿着。当然秦朝也有裤子出现,源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骑马打猎时穿的,式样跟现代的灯笼裤很相似,汉族人民在种田,捕鱼时也穿着这种裤子。
我们看西安秦兵马俑的穿着,能够看出在秦朝军服也是有严格要求的。
在说秦军服之前,先说一下秦所设置的爵位。秦爵位共有二十等,第九等为五大夫,可为将帅,再升七级为大良造,再升三级可封侯,常说的关内侯是十九爵。二十爵为列侯,即最高爵位。
秦军官服饰。将军这个职位是秦昭王时期设立的,秦军官分为三个等级,即高中低三级。通过兵马俑中可以看到将军俑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铠甲,下着长裤;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顶部列双鹖的深紫色鹖冠;橘色冠带系于颌下,打八字结,胁下佩剑。
秦士兵则分为轻步兵重步兵和战车甲士。他们的军服基本一致,趋于实用性。区别在于铠甲,轻步兵铠甲以轻便为主,主要护上身前胸;重步兵铠甲更加厚重护身面积更大;而甲士除了护身面积大以外将手臂全部护严有利于操作战车。
秦始皇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的服饰也颇为讲究。秦天子所穿的朝衣称为冕服,秦始皇的冕服上就有十二种图案,各代表不同的含义。当然秦始皇冕服的颜色也是黑色。
根据史料记载和图片资料,这十二种图案分别是:“日、 月、星辰”,代表着“君权天授”,象征着皇帝“替天行道”,统治人间。然后是“龙”,反映皇帝“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应变能力。“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山”体现“稳如泰山”,表示稳重。“华虫”,一种雉鸟,象征文采华丽。“藻”,水草,代表洁净。“火”,代表光明。“粉米”象征滋养,提醒皇帝“民以食为天”。“黼”(音同斧),半白半黑的花纹,斧型,代表决断。“黻”(音同福),半青半黑的花纹,亞型,代表明辨。 另外,秦始皇戴的冠冕上,有12串玉制的冕旒,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视线,寓意并不是让皇帝专断独裁,而是提醒皇帝不必去看不该看的东西,叫做“视而不见”。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还各垂有两颗象耳环一样珠玉,叫做“充耳”,提醒皇帝“勿听谗言”,也就是“充耳不闻”。 秦始皇还腰系黄赤大佩,也就是玉带,腰间左侧戴有玉佩。 当时讲究“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鞋为红色,称之“赤舄”(音同细)。
秦服对后来中国汉服文化影响深远,这也要归功于秦始皇要求服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