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十六年了,这十六年的时间,汉服从沉睡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走出来,在一众爱美少年少女、热血青年、民族文化传承人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等人的簇拥和推广下,汉服终于成了一个拥有庞大粉丝群体和讨论度的大热现象,也逐渐从小众文化走入了大众视野。
汉服圈热热闹闹,各路人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论调争议不断。年轻人穿上各式汉服行走在公园、街头。看似热闹的表象背后却令人深感无奈。人人都喊着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复兴汉服,但其实,每个人都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去做这件事。以汉服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真的需要“复兴”吗?
汉服是中华传统服饰,是历史上人们穿着的衣服演变过来的。
历史上的汉服和过去人们使用的各种盆盂樽瓶一样,已然是一种过去式。他们都是随着人类的发展适应当时生活而产生和存在的,同样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我们欣赏古代工艺品的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但也只是在博物馆欣赏或摆在家里欣赏。现在没有人在冬天的时候拿起瓷质的手捧盒来暖手了,同样也没有人会说牛马拉车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交通工具和农耕工具,我们要重拾传统文化,大家现在就要驾起马,赶起牛车。
我们欣赏汉服的衣袂飘飘、风姿绰约,然而当我们再穿起传统服饰出门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那么,我们推行汉服错了吗?
其实真正应该找回来的,不仅仅是汉服本身,还有数千年来沉淀在汉服之上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擅长通过自然现象发现和总结道理的民族,同时又把这种种道理赋予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物件和行为上,如此才有了“服章之美”和“礼仪之大”,才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数千年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信每一个真正热爱汉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想做的都是这样一件事,找回我们传统文化中真正精华的部分,找回属于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找回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这样一场文化重塑的过程中,汉服相关的媒体、商家、设计师、协会、社团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大方向发生偏离。媒体承担着向大众传播文化理念,教化民众向美向善的责任;同样协会和社团也不应只是玩玩而已,发掘汉服背后的文化才是重中之重;商家和设计师们则是直接推动了汉服的发展方向。在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很弱小,但是众多微小集中起来可以发挥强大的力量。
现在,国家大力号召文化强国建设,有关部门也不遗余力推进文化相关的事业。
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下,成立了“跳动中国心·我的非遗芯片”组委会,由官方发起系列化中华文脉挖掘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发动大众参与,共同组建一个中华文脉挖掘的组织,以多种简单、有趣、易参与的形式对中华文化进行挖掘、研究、梳理、传播。文脉挖掘活动下开设了“华服中国”板块,以便挖掘传统服饰文化,尤以汉服相关群体为主要参与者,初期只需上传穿着汉服出行的照片,作为汉服研究的素材,助力汉服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