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婚礼都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之一。相信每个女孩披上嫁衣的那一刻都是她人生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婚礼的社会意义和对个人的意义也不言而喻。中国的各朝各代的新郎新娘结婚当天都要穿着婚礼礼服,不同的朝代、社会,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婚礼服装,但不论婚服自身怎么演变,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服饰发展演变的制约,因此,中国的婚服是一定有民族性在里面的。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和高峰,他的风俗和文化自古就是文人学者研究的重点,唐朝的服装、发饰和妆容也是融合了多民族特色,大胆又绚丽。而那个时代的婚服,作为那个社会最高的审美价值取向,又是怎样表达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热爱呢?(请原谅小编先从唐代说起,因为小编最喜欢唐代婚服的色彩。)
华夏婚礼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那时婚礼礼服的颜色多是黑色和红色,专业名词为:玄黑色和纁红色。这种色调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前,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所谓周制婚礼大体就是这样的颜色。而到了唐代,婚服的画风就开始变化,新娘的礼服是以蓝绿色为基调的钿钗礼服,钿钗礼服也称钿钗礼衣,也就是青色的深衣,头上佩戴以金银或者琉璃等制作的钿钗。而新郎的则是大红色“公服”,也叫绛纱袍,《服装百科词典》上记载: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员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按照礼制,男士亲迎时典服规格可向上越级,士庶亲迎穿低品官服。简单说就是“红男绿女”。
一说到盛唐,大家可能就会想到开放的“袒胸露乳”式的服饰,或者就是被影视剧所洗脑的那种大露胸装。其实在唐代,正式的礼服规格是“制同翟衣”的。什么是“翟衣”,“翟衣”是中国古代后妃命妇最高等级的礼服,因为衣服上绣有翟鸟纹而得名。翟衣制度一直到清朝废除汉族衣冠才被废弃不用。而从礼书的描绘上看,钿钗礼服的要求是领口层层包裹根本不露胸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唐代的钿钗礼服还是沿袭深衣制的。
然而,中国服装史泰斗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提出钿钗礼衣是一种襦裙式礼服的观点。书中他指出了盛唐至五代敦煌供养人所着的,搭配钿钗的层层叠叠的规整礼服正是钿钗礼衣。而敦煌壁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种层层叠叠的襦裙样式的服装。
那唐代的钿钗礼服到底是什么制式呢?
徐连达在《唐朝文化史》中说:“中国历史上许多礼制的更易正是起自唐代,理想与现实、庄重与喜庆之间始终巧妙而有趣地矛盾着。所以我们可以试想,即使上层极力推崇正规的深衣礼制版本,但是,从民众发起的杂礼异服还是大领风骚,最后一点点侵蚀到了高层。”由此,可以推断,在唐代婚礼礼服,应该是有深衣也有襦裙,或者是两者的结合也未可知。
由于钿钗礼服鲜有实物流传下来,我们只能通过日本的宫廷和服“十二单”来想象一下当时钿钗礼服的模样。那一层层的叠压,然后再套上广袖的上衣,哪个女孩穿上不是光彩照人的模样呢?!
一说到唐制婚礼,我们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那高耸的发髻和那硕大艳丽的牡丹花了。除了牡丹,唐代衣服上的纹样最主要的就是宝相花纹与唐草纹了,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基础吸收了其他纹饰而创作出来的一中纹样,宝相花一般都丰满、茂盛,也是大唐王朝天家风采的一种展示。除了服装,也常被用在家具等生活用品上以图吉祥如意。
其实婚礼礼服就像一种特殊的文字。唐代婚服的演变、创新和绚烂多姿,让几千年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景象,是富强抑或开放。中国的服装制度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后,服装就成了一种符号,成了无声的语言,记录着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