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制的特征总的来说主要包括“衣”、“领”、“袖”、“摆”四大种。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许多汉服的细节样式被更改,与它原来的样貌相差甚远,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创新以及变更,才使得它留存到了现在。而接下来,就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汉服形制特征的详细情况。
1.衣襟
汉服的衣襟,又名衽。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中国的传统汉服服,两边衣襟的穿法,自古以来都是左襟叠盖在右襟之上,而因为衣襟是朝右开,所以便称为“右衽”。这种穿衣方式的起源,当然为了方便惯用右手的人伸手入怀中拿放随身物件。但既成正统之后,“右衽”便成为华夏文化“尊礼成服”的概念里一个基本象征“文明”的符号,可以用来识别“左衽”的蛮夷之邦。
右衽是中原汉服的核心。即左前襟向右腋下系带。
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装束一般为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幂用疏布,久之系用靲,县于重;幂用苇席,北面左衽,带用靲,贺之,结于后。”是典籍《仪礼·士丧礼》唯一的原文提到的“左衽”
2.领型
汉服衣冠类型又分为——
交领(又名掩襟),直领(对襟),圆领(满襟),方领,坦领,竖领。
而汉服,主要以交领为主。交领是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典型特征,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系服装的衣襟一般是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呈字母y型,称为右衽。《说文解字》记载:“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释名·释衣服》:"直领,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服袍方也。"
圆领,又称盘领、团领,衣领形似圆形,内覆硬衬,领口钉有纽扣。圆领袍可追溯到汉初,到隋唐开始盛行。
坦领,又称U领,汉服领型中的一种,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一种短外衣,袒领服是唐代女子穿着的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下身则配以曳地长裙。领口为方形,盛行于明代。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定陵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其中便出土了方领袄。
立领即明竖领,其特点是方角,瘦高,领上通常装饰有两颗金属扣,因此此类衣服也被称为“扣身袄儿”,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至明后期在女性服饰中已广泛流行。
明竖领的款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大襟袄儿(即斜襟:它与旗人的厂字襟不同,是直线斜襟至腋下系带);另一种是对襟袄儿。
3.中缝
衣身前后中央处垂线——中缝。现前后中缝这是通裁汉服基本的剪裁规则,用于定位。 象征为人正直,顶天立地。也可用来检查衣服有木有穿歪等等。
当穿上汉服站直时,中缝垂直于地面,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礼记·深衣》: “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徵政教不偏,义理公正。正所谓君子之伤,君子之守,一个人遇到困难,不因环境变化而改变他的志向和德行,这才是君子之道。
4.袖形
大汉服袖形种类繁多,多款选择,
汉服直袖可简单的分为窄直型和宽直型。前者通常在上身约一半处开口,水平向外延伸;后者较宽,从腰部开口向外延伸。方直袖在腰带旁开口,水平向外延伸,呈细长方形。
用于深衣等服装上的袖式。在明代的服饰中出现的最多,其造型大袖小口,腋部较窄,形状似琵琶,故名琵琶袖。琵琶袖的袖体呈弧形,方便臂肘伸屈,袖口收紧后便于日常活动。
流行于汉代,是广袖的收袂加上小袖缘袖子比较对称,根据广袖的大小,垂胡也会有大小。垂胡袖的袖子下垂的圆弧部分很大,象牛脖子,而袖口却突然收得很小.垂胡袖多见于汉服的曲裾,区别于常见的明袄的琵琶袖
5.摆
汉服的摆主要是为了塑造、增加立体感,
摆,指在袍身两侧加续的幅片(步),并以打褶控制,用以塑造、加强衣服上身后的立体感,也兼有避去袍身开衩,维持礼仪观瞻的作用。并且按接续结构,分为内摆及外摆。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否也对汉服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再次面对它也不会出现茫然的情绪呢!每天一点点的只是积累,最终你也会变成一个“专家”的呢!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江浙沪网络推广,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www.seokaowo.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