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有两种含义,一种源自中国古代汉服“褶”(相传周武王亲制),在明代演变为道袍;是古人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另一种则是道教服饰。
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道教道袍承传有序从未断代为道袍之正宗。

道袍,交领右衽,用系带而不用纽扣,大袖收祛,衣身左右开裾而有摆,从视觉效果看就显得衣袂飘飘、风流倜傥。领口通常缀有白色的护领,起到保护衣领、方便换洗的作用。
道袍,从外形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它十分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是具中国男性风范的本土服饰。
此类服装皆为道士或者信道之人所穿故名道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说:“修静立道士衣服之号,月破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于此著矣,”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早饭都吃过了,方纔起身,把道袍、鞋、袜慢慢的逐件搬将出来,无非要延捱时刻,误其美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烦劳了列位,做两件道袍穿穿,也见小肆中薄意。」《太平御览》卷六十五引《传授经》说:陆先生“对上下接,谓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后道袍定型。
道袍是明代极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种便服,在明代由于道教为国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比把道袍当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饰之一。
道袍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道袍在明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几乎就是读书人的“标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叫这种衣服叫道袍,因为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多。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江浙沪网络推广,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www.seokaowo.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