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阳节”近几年在我国又稍稍受到了些重视,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九月九日“重阳节”又是“敬老节”或“老人节”,似乎这一天大家的主要过节方式就是回家陪父母。不过您要是穿越到唐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茱萸也叫“越椒”,也就是“南方的椒”,还有个名称叫“艾子”,是药用植物,味道香辣浓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所以是重阳节驱邪必备的神物。汉朝人过重阳节,人人都要佩戴茱萸,唐朝人则喜欢把茱萸插在头上身上,或者干脆像这样,用茱萸泡酒喝,大概相当于后世把白娘子打回了原形的那种“雄黄酒”吧。
“茱萸酒”的颜色比较深,擅长写宫词的诗人王建有一首《酬柏侍 御答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这度自知颜色重,不消诗里弄溪翁。”而很多人也把“重阳节”叫作“茱萸节”,盛唐名相张说有一年在重阳节写了五首诗呈给皇帝(《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中有一首是:“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
不过,要说到唐朝最著名的重阳诗,还得数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王大诗人自己在长安为事业而奋斗努力时,思念留在老家的亲人兄弟,远隔千里拟想家人过重阳节的情景。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群众都打包好酒水食物,佩插着茱萸,向附近的山丘高地进发,登高望远,饮酒赏菊,赋诗思怀。其实王维那天也未必是自己宅在家里,在长安,“重阳登高”的风气更浓重,像他们这样的文艺圈人士,没有哪年这天不呼朋唤友出去游乐比拼诗才的。
长安城里,普通百姓和低品官吏最喜欢的登高地点是“乐游原”,这个景点我们曾经在“长安五大景色一日游”当中介绍过。另外“曲江池”虽然完全谈不上“高地”,但是很多人有地方出来闲逛游玩就成, 所以重阳节逛曲江的也不少。等到王维年长时名声传开了,有资格入宫去陪着皇帝公主过节,他的登高地点就换成长安城东北角的龙首原、大明宫——那地方的地势比城内高,站在含元殿前向南看,能一直看到城南的大雁塔,“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大城就在脚下历历展开。
不过奉诏入宫陪侍的大臣名人,未必有闲心站在廊上看风景。皇室重阳过节,除了例行的赐宴、赏菊、赋诗、赐物以外,在初唐和盛唐前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小众活动,那就是举行“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