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正在热播,该剧以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与光烈皇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演绎了他们创立霸业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中演员所用的服饰,是对照东汉时期的服饰设计的,但是百密一疏,还是有不少地方发生了服饰错位、舛误的问题...
龙凤都属于皇家专用图案,以凤象征皇后,做凤凰饰品符合皇后、嫔妃尊贵身份,而且发簪与挂钩不是相同的物什。剧中阴丽华两挑头冠饰没用挂钩,用的是白玉发簪造型,但是两侧垂挂的不是凤凰饰品,这点不符合阴丽华皇后的身份。编导参照了清代耷拉翅的形制,臆造了两挑头的冠饰品。
汉代妇女发髻不加其他装饰
虽然说中国古代女性高髻盛行于魏晋六朝,但是高髻在汉代已经出现。当时民谣就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不过在以东汉为背景的《长歌行》,我们没有见到高髻,倒是看见了不少堕马髻。然而电视剧中梳堕马髻,还加其他配饰,则有悖史实。
汉代女性发式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百合髻、同心髻,最突出、最流行的则是堕马髻。《梁冀传》:“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如将从马上堕下之势,故名。另有一说:发鬂松垂,像要坠落的样子。故又叫“坠马髻”。《乐府诗集·梅花落》:“天姬坠马髻,未插江南珰。”梳理堕马髻是不需要加其他配饰和冠饰的。
汉代妇人日常发式大都做露髻式,即髻上不梳裹加饰品,也不用其他包帕或戴冠饰之类的东西,其中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为最普通。
而且,汉代冠帽承上启下,形制多样。各种职位的官员所戴冠不同,但是在《长歌行》中并没有多少表现。刘秀等人所戴的只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小冠和汉代盛行的帻(头巾)。
汉代戴冠极为讲究。凡官僚入朝、祭祀天地、五帝、参加婚礼、朝贺以及有教养的士人会见长者,必须戴冠,以示敬重对方。当时帝王、诸侯、朝官的礼冠称冕旒。职务、级别不同,处理公务时所戴之冠也不尽相同。皇帝上朝往往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执法官戴法冠,谒者、仆射戴高山冠,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或称大冠,卫士戴却敌冠。
冠与服饰是配套的,也分祭服、朝服。汉代祭服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八种;汉代朝服则有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却敌冠、樊哙冠、术士冠等十多种。汉冠尽管有数十种之多,但冠式都做前高后低、倾斜向前形。所有冠式中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文官所戴的进贤冠,以冠上横脊(梁)多少来区分身份的高低;二是武官所戴的武弁大冠,以漆纱制作,上加鹖尾或貂尾为饰,冠内都要衬帻。汉代的其他冠式大致是在以上两种的基础上,按文冠、武冠两个系列而变化。
早期的头巾是日常生活所用,因为佩戴随意,王公大臣也喜好佩戴,但是在重大场合、重要礼仪中还是以戴冠为尊。
另外,剧中衣服的颜色也过于鲜艳,与史实不太吻合。在秦末战乱中创立的汉代,经济萧条,立国之初,汉高祖出行需要四匹一样高大的马匹,都配不齐全。经过文景之治得以恢复。刘秀创立东汉,初期经济颓败,百废待兴。各阶层人士的服饰应该是朴素的。但是剧中人物的服饰造型各异,制作面料高档,色泽艳丽,不符合东汉初年的实际情况。
汉代灭秦代之,根据五行相克之说,汉代为火德。宋代徐天麟《西汉会要》称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赤为汉兴之瑞,其色尚红。汉文帝时,贾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建议改为正朔,易服色制度,革具其仪法,色尚黄。但是汉代崇色由红而黄,至后汉光武帝刘秀时又有变化。建武二年(26年),立郊兆(祭坛)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崇尚之色虽有变化,但是总体上讲,崇尚红色仍占上风。
汉代的纺织工艺中虽有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然而还是受时代条件局限,印染工艺上无法制作非常鲜艳的面料。服饰倾向于艳丽,是影视剧的通病,以艳丽的色彩、服色,固然带来了视觉冲击力,但并未考虑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