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民族服饰面临“无人赏识”的尴尬,亟待走出“无知而无望”怪圈
“长袖善舞”“铁甲锵锵”——穿民族服饰的自豪感哪去了?
记者调查发现,汉服复兴的问题一直在争议中前行。而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正面临着传统服饰“穿与不穿”、到底该“怎么穿”的难题。
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服饰一直是许多少数民族历史记忆、审美认知和族群识别的重要载体。与本民族的歌谣、史诗、绘画等形式结合,具有丰富的艺术研究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社会等评价标准的差异,一些地区的人们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出现了游离。
“穿着自己民族服饰上街,别人会另眼相看,感觉怪怪的。我们现在只在节假日或重要庆典场合穿。”哈萨克族姑娘巴地努尔·吾吐汗说。
上海大学民俗学研究专家黄景春认为,许多民族服饰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所以显得与时代有所脱节。“但是,在今天人们穿着的日常服饰中,仍然保留了许多经典的民族服饰元素。比如汉服的祥云扣,苗服的江河纹,这也是一种历史和审美传承的体现。”
文化创意产业或提供传承新契机?
“说到底,民族服饰的传承是内化于传统礼仪的。”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认为,因此,如何复兴优秀传统礼仪规范、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或是民族服饰传承的关键。
2010年,“汉未央”作为民间青年自组织群体的代表之一走上了世博会的舞台。姚渊说,随着中央到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展现出来的强大号召与政策导向,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与消费群体也将日益展现蓬勃生命力。
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APEC会议领导人服饰的设计、制作工作。从成衣来看,立领、对开襟、提花万字纹、海水江崖纹、宋锦面料、双宫缎面料等传统元素,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又让中国服饰走向了世界。
更多的汉服商家,开始积极寻求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合作。“往年,购买汉服的主要是18至28岁的姑娘。但近两年开始,各个年龄层的顾客都呈现井喷式增长。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也委托国内朋友订购汉服等民族传统服饰。”电商“京渝堂汉家铺子”掌柜敖珞珈说,借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他们推出的“大圣发带”创造了销售“奇迹”,而以“大圣”为主题的汉服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越来越多人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发现了‘商机’,并加以发掘和利用。这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黄景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