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暑气未消,七夕却已然悄悄临近。17日晚,在素有“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天河珠村,第十一届广州乞巧文化节以乞巧文化惠民演出拉开帷幕,演出现场举行颇具传统文化氛围的女子成年礼,并为“乞巧赛巧会”和“天河十大...
除女子成年礼之外,文化节还将开展乞巧手工艺DIY活动,邀请工艺大师,现场与市民游客进行乞巧工艺手工DIY体验的活动,以期让市民有更好的乞巧体验。
“我们现在举办的一些活动,游客们反映特别好,比如我们16日开始开放的游园活动,在活动中有很多互动的游戏,让广大市民参与进来。上下午各两个小时的游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珠吉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相关负责人杨静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今年乞巧文化节,市民的参与度总体来说比往年有所提高。
“我觉得游园活动中的‘汉服体验’非常棒。穿着汉服拍照,感觉自己萌萌哒!”在游园活动举行的现场,一位身着汉服、忙于自拍的女生对记者说。
“巧男当道”乞巧工艺人盼手艺传承
作为广州乞巧节的另外一个重点活动,乞巧文化节赛艺会的作品展览也吸引了各方的关注。上周,乞巧赛艺会作品评选揭晓,出人意料的是,今年乞巧文化赛艺会三个项目的冠军都是“巧哥”,与往年男女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出入很大。赛事组委会也表示意外,称今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
据了解,此次赛事由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各方联合举办。今年的广州乞巧文化节乞巧赛艺会活动通过官方网站、民间微信微博近一个月的广泛发动,吸引了广州天河珠村、车陂,黄埔、番禺、从化、白云、荔湾、越秀、海珠等各区的乞巧民间艺人、民间工艺大师、中小学生等150多人共272件作品参赛,年龄最小6岁,最大80岁。获奖的部分作品将于乞巧文化主题博物馆展览,该博物馆将在开幕式当天对外开放。
今年,68岁的老人潘志强凭借微型雕塑《潘氏宗祠》获传统工艺组冠军。在珠村,村民亲切地称潘志强为“潘叔”。据潘叔介绍,他的获奖作品采用泡沫、木材厂边角木料为材料,根据潘氏宗祠原建筑以1∶50的比例制作而成,耗时长达一年。
今年是潘叔第一次参赛,却已揽得大奖。谈到获奖的经历,潘叔显得很低调,“我这次做的参赛作品不能说做得特别好,只能说是还好吧,我给自己的作品打80分。”潘叔表示,这次自己获奖也是一个“意外”,起初自己并不想参赛,但文华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鼓励自己参赛最终才下定决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潘叔最后给自己带来了一个冠军。
谈到今年获奖者中“巧男”当道的现象,潘叔表示其实在意料之中。“现在很多专业的手工艺者都投入到乞巧工艺的制作中来,这是好事,说明乞巧工艺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这些专业的手工艺者很多都是资深的木匠和雕匠,木匠好像是男的多一点吧。”
作为乞巧工艺的传统手工艺人,潘叔一家都从事乞巧工艺品的制作,但据潘叔介绍,目前对传统乞巧手工艺品感兴趣的年轻人比较少,“刺绣、雕刻、剪纸等很多手工艺都是一些老工艺人在做,年轻人关注的比较少。”潘叔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乞巧文化节了解到乞巧手工艺,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对乞巧手工艺感兴趣,把这门传统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