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衣服皱了,拿电熨斗熨一下就行了。但在没有电而且易皱的丝绸盛行的古代,古人怎么熨烫汉服使其保持平整的呢?
古人很早就懂得熨烫衣服的方法,最初的熨斗是用石块、陶片或铜铁块在火上烤热后,按压在衣服上熨烫。相传,熨斗的发明早于商代末年,据《淮南王》记载:“炮烙始于斗。”该书又注:“斗,熨斗也。纣王见熨斗烂人手,遂作炮烙之刑。”后来熨斗有了合适的用途,如今我们所见的最早熨斗实物为西汉时期,在汉墓中,经常有熨斗出土,汉代的熨斗,大多用青铜铸成,外型呈圆腹、宽口沿,有长柄,有的长柄末端还饰以龙纹。
熨衣前,把燃烧的木炭放在熨斗内,利用金属的传热与重量来烫平衣服上的皱纹或者熨出美丽的褶皱。所以,熨斗又叫“火斗”,也有把熨斗叫做“北斗”、“金斗”、“樵斗”、“钴鉧”,一是取其形象类似北斗之意,二是熨斗的外形如同古代一种烹调用具“斗”。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丝织业非常发达,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用熨斗熨衣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及黎庶中整理衣物的必备工具。诗人王建的《宫调》诗,描写了唐代宫女彻夜不眠,为皇帝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御衣是君王之服,每天晚上宫女将其都要将其熨烫平整,保证第二天皇帝上朝议政时,衣着的挺贴。
唐代画家张萱则根据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理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熨衣服的场景画成了一幅《捣练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
比起古人在生活的讲究上,有时让今人也自叹弗如。在古代,熨烫衣服后还要熏衣,相当于现在的人们熨烫衣服并在衣服上喷撒香水。古代熏衣的方法是:在特制的香盘中倒上热水,再把一只香炉立在香盘当中,炉中梦香,然后扣上熏笼,将衣服摊展在熏笼上,慢慢熏烘,让衣服沾上香喷喷的气息。
宋代发明了熨斗与熏笼结合一体的器皿。在熨平衣服褶纹的同时,还用熏香给衣服带来芳香的味道。正如尹济翁词曰:“朝衣熨贴天香在。”秦观有词曰:“玉笼金斗,时熨沉香。”苏籀有诗曰:“藕丝帖体沉香熨。”王齐愈有诗曰:“水沉香熨窄衫轻。”。都是在说赞美熨斗的熏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