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或称为华服运动等,是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是一系列穿着汉服、宣传汉族文化的运动。
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大陆及其他华人地区、海外华人等,以年轻人、知识分子为主。
汉服历史悠久,但因受到满清入关后“剃发易服”的压迫,汉服与汉族断绝了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后汉文化复兴的意识开始复苏,但由于战争与政治因素,并没有获得广泛关注。而最近的汉服运动兴起于2003年,河南郑州的王乐天是现代穿汉服上街第一人,随后许多人纷纷仿效。汉服运动主要目的是希望恢复汉服的华夏传统服饰地位、复兴华夏文化。
满清“剃发易服”
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很正常的事情。如何控制百姓,禁锢百姓的思想,进而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满清统治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清军入关以后发布了这一项法令,即“剃发易服”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为了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颁布“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是清初六大弊政。清政府的这种暴力行为,一时间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同时又为以后清朝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剃发易服大汉之耻
剃发易服,对于大汉民族的整段历史来说,算是一个很大的耻辱,毕竟,如果没有那些先辈们的奋力抵抗,说不定汉服也会和被秦始皇焚毁的书籍一样,永远的消失掉痕迹,只留下历史记载中的只言片语。所以,后世才会有人说,剃发易服大汉之耻。
国可亡,家可破,信仰不可辱。
枯骨露,不降城,血肉护汉裳。
也许在当时那个经历了这一切的先辈眼中,并不会知道这件事会对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当后人回顾时,才会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如此的真实,也是如此的哀恸。
但是剃发易服是大汉之耻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对,因为这一个民族并没有逆来顺受,他们反抗过,挣扎过,甚至使用生命去抵抗,用所有的一切去反击。虽然结局并不美好,但耻辱与否,已不是我们这些后人能盖棺定论的。
但我们已足够幸运与幸福,不仅仅是因为汉服它没有断绝在绵长的历史走马灯中,而是穿过了战争的硝烟,走过了血泪与牺牲,承载着一个民族千千万万代的文化底蕴,千千万万代的繁华兴衰。最后,以它最美的模样华丽的绽放在我们的眼前,比起那些遗失在滚滚的浪涛中的结晶,它与我们都以是足够的幸运了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江浙沪网络推广,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www.seokaowo.com/html/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