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中的一种领口形制叫做立领,即明立领,最早出现于明朝中期,流星于明代中期,但后来由于满人的统治,服饰满族化,明立领在清早期的短暂存在后彻底消失。那么立领在当时的明朝为何出现呢?出现的缘由又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一起看看吧!
明代中后期,人体禁忌观念被强化至极端的地步,这当然是在明代日益炽烈的严苛贞节观念的一一种反映。服饰的意义,在此时变为尽可能地掩裹和抹煞人体。用纽扣束系住领口,当然比掩襟式形成的交领更多地遮掩前胸。然而,明人对此仍然不满意,于是立领出现了。
明晚期以前的中原历代女服,若非如隋唐女服采用取消衣领的无领式,则其上衣衣领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直领式。这种衣式是在挖裁好的领口上加缝一-道衣领,衣领向两襟延伸直下,转化为两襟的镶饰边带,习惯上称之为“直领”。直领式上衣,无论掩襟还是对襟,两襟相掩或相交的结果,都无非是形成“V”字形领口,式样比较单调。纽扣的使用,使得明代晚期女服发明了中式立领。这种立领只要凭借着在颈前绾扣的一至三粒纽扣,便可呈直立式裹贴在脖颈的周围, 既方便又不影响美观。
明代女服在领式的处理上作了许多尝试。定陵万历二后的陪葬衣物中,女上衣的领式分为三种,一种为圆领式,实际是圆形领口上不加缝衣领的无领式,仅有十二件,多用于绵衣。 从穿衣习俗推测,绵衣总是穿在外衣之内的, 被外衣罩掩, 所以,并不需要用以围遮脖颈的立领。第二种为方领式,领口挖成前方后圆的形式,在领口加缝衣领, 这种衣领的形式,犹如将原来直领式中向两襟延伸的直领在颈前横截住,然后在两边的截口上各加一道横领,在两片横领当中以一枚纽扣扣系住, 其目的无非在于遮掩肌肤。这种方领式在死于嘉靖末期的丘淑贤的一-件陪葬对襟方领衫上已经出现,在定陵出土女衣中,采用方领式的占多数,说明它在嘉、万时期一度十分盛行。这一领式可以视作直领向立领的--个过渡阶段。在定陵出士女衣中,立领式衣也占有一定比例, 可天戴假领,男子平时仅着满族式的圆领口无领长衫田。足见,纽扣与竖领初登中原服饰舞台的时候,是带有鲜明的性别针对性的。
对于一种衣式的道德批评并不能够否定它的存在价值。纽扣与竖领的运用,使得女服样式发生了彻底的革新,女子上衣的形象完全改变。女子服饰史上,大约只有隋与初唐女服对于圆口无领衣的运用,在创造新的服饰形象方面,可以与晚明的这次女服变法相并肩。今日被视为民族传统的中式袄褂的概念正是在晚明时期形成的。由晚明女服演化发展形成的、同样以立领为主要特色的清代女服上衣所体现的形式美, 显然为任何道德批评所难以抹煞。
纽扣与竖领一旦更有效地解决了遮掩胸颈的问题,掩襟衣式便忽然失去了意义。从明代出土实物可知,由于明代不以束腰为美,袄衫既不束入裙内,也很少在袄衫外加束衣带,结果,掩襟式衣的系束便成为十分麻烦的问题。 需得在内襟衣角上与左腋下衣内侧也钉缝一对纽带,穿衣时, 先将内襟掩向左腋,以纽带系束住,然后再将外襟掩向右腋加以系束,只有这样,才能使两襟交掩,形成交领,从而禁御风寒与遮掩胸部。江西德安熊氏墓出土掩襟衣11件,均作这种形式,其它明墓出土同式上衣尚有很多。
纽扣能够使两襟自领口处即紧密贴合在一起,两襟交掩的形式便成为多余。所以,在明代女服中,立领、纽扣总是与对襟衣式结合在一起。在明代,纽扣的普及运用差不多就意味着掩襟式的衰亡。定陵出土女服均为对襟、使用纽扣束系两襟,证明万历时期女服已 经普遍采用对襟衣式。《金瓶梅》中描述女子衣饰多为“对衿袄儿”、“对衿衫”,明末徽派版画中多有这种立领对襟的新式女服的形象,可见,这一新兴衣式在当时迅速风靡了民间与宫廷,南方与北方。
立领这种存在从它本身的抵御寒风上是有很大的作用,但当时的社会背景则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寓意与象征,但各种物件的进化是不是也得益于它们曾经所拥有的寓意而存活了下来呢?
如没特殊注明,文章均为江浙沪网络推广,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s://www.seokaowo.com/html/news/